close

  20世紀初期,不少中國藝術家都試圖從西方尋求方法,為沉寂的中國畫壇添上朝氣。其中,徐悲鴻和林風眠在1919年負笈巴黎,劉海粟則在1926年將西方美術教學法如裸體模特教學引入上海。然而在他們之前,李鐵夫於1887年就在海外學習油畫藝術。他被認為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首個成熟學回西方油畫語言的中國人。在他畢生的藝術實踐中,將西畫技巧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走得至深至遠。
  “出岫閑雲寧有意,在山泉水本清流。”李鐵夫生性孤僻,不苟於世俗。即使生活落魄,他也絕不肯屈就人格。可以說,他性格中的決絕孤傲,激勵出他在藝術中至真至純的表達。但長期以來,李鐵夫被人們遺忘在百年中國美術史的一個角落。該如何重新認識和定位李鐵夫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價值?南方日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廣州美院教授、評論家譚天,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廣州美院教師許以冠。
  專家訪談
  ?談影響
  他與徐悲鴻對美術史的意義不同
  南方日報:與徐悲鴻等大師相比較,李鐵夫有哪些未被大家認識的價值和亟待整理髮掘的部分?
  譚天:2000年日本舉辦過一個東亞西洋藝術大展,第一張畫就是從廣州美院借去展覽的,日本人承認李鐵夫是東亞油畫第一人。也就是說,他的藝術在整個東亞都具有影響。
  他比徐悲鴻早30年出去學畫。或許從某種角度看,他達到了徐悲鴻油畫藝術中沒有達到的高度,他的油畫更正宗,一是技法,一是對油畫藝術本身的理解。有評論家認為,徐悲鴻是一個西方藝術的好學生,但是獨立畫一張靜物創作的感覺沒有李鐵夫好。同是畫一張靜物,徐悲鴻早期留下的作品不少是習作,而李鐵夫已經是獨立藝術家的作品,藝術含量是不一樣的,達到的層次也是不一樣的。
  然而對比徐悲鴻等人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性來講,李鐵夫缺少了公眾意義,他沒有從事過公共教育事業,這是他先天孤傲的性格使然。他覺得藝術家該是超群的,他的愛好是革命和藝術,藝術作為他退出革命隱身的地方,是他的棲身之所。但徐悲鴻是把藝術當成事業,教育作為後援,兩個人的出發點和歸屬是不一樣的。所以,徐悲鴻在中國有影響因為他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特別是寫實主義教育的奠基者,他有很多學生形成很大的一個群體,讓他站在金字塔的尖頂。但李鐵夫不是這樣,在某個意義上,李鐵夫在美術史就像一塊獨立的方尖碑,但沒有金字塔那麼醒目。
  許以冠:李鐵夫在上世紀20年代前後已經畫出油畫《音樂家》、水彩《紐約郊外》等高水準的作品,其時,在國內康有為、陳獨秀、蔡元培等對改造中國藝術提出各種主張,借用西方寫實主義的方法改造中國藝術被認為是道路之一,當時徐悲鴻、林風眠等還沒出國學藝,李鐵夫的藝術本來可以作為最有力的例證,但由於時空的錯位,他在國外的創作不為國內所瞭解,未能在這一進程中起作用。上世紀30年代他回國後又逢國難,顛沛流離,他的藝術沒有產生應有的影響,也未能在美術教育方面發揮作用。李鐵夫在1952年去世之後,他的藝術經驗沒有被美術界研究和學習;直到1979年,對他的研究才真正開始。上世紀80年代後,西方多元的藝術思想涌入,對油畫語言的研究沒有成為中國油畫創作的重點,他的油畫本體語言的藝術價值沒有被充分認識。目前,他的藝術成就日益受到關註,研究他的藝術和經驗,對中國藝術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談價值
  創作中表現東方寫意精神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李鐵夫繪畫里的“折中風格”?
  許以冠:李鐵夫的創作從時間上分為國外與國內兩個時期,都有著折中的特點。國外時期,他對西方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有深刻的認識,選擇了結合西方古典主義和印象主義風格的折中道路。表現在:他在國外時期的油畫創作偏於古典主義,但水彩畫卻具有明顯印象派風格;他的油畫遵循古典主義的創作理念,又有印象派的一些技法特點。他在回國後的創作中,開創性地把純正的西方藝術語言與中國書畫創作的精神追求和創作元素相結合,創造了“中國油畫”的新模式。
  對藝術風格的選擇與畫家學習西方藝術變革中國文化的目的相聯繫。徐悲鴻受到康有為的影響,主張引入西方的寫實主義改造中國藝術,對後印象派以及野獸派某些畫家持批評的態度。而林風眠則主張學習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李鐵夫學習西方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規律和語言的探索,以包容的心態學習西方藝術,並尋找一種東西方文化結合的方式。李鐵夫有著開闊的藝術視野,折中風格基於藝術發展規律的獨特見解和一個中國人的文化立場所作出的選擇。
  南方日報:李鐵夫畢生的藝術實踐里,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許以冠:正如畫家楊飛雲所講,李鐵夫是中國油畫創作的開啟者。中國畫家對油畫語言的探索還需要很長時間。李鐵夫對西方造型藝術規律的深刻理解,他對立體造型的“one、tow、three”見解非常到位,深入淺出。他的創作體現出的西方繪畫藝術的造型修養,是當今中國油畫家學習的典範。
  其次,李鐵夫對西方藝術的發展歷史有獨到的見解,並融會貫通地運用到藝術創作中。他的藝術體現了自古典主義到印象派的學習,對現代主義藝術的關註。他的藝術風格的確立和發展就立足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應該學習李鐵夫先生的創作經驗。他純正的藝術語言是藝術精神和創造力的高度統一體。
  李鐵夫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使他能夠成功地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西方的藝術語言當中,為中國油畫創作探索出一條道路。同時,出於深切的社會關懷和責任,他把這一種新的語言運用到表現中國的現實生活中來。這些,在當今的藝術創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評論家說
  遠赴歐美求學的廣東現代油畫先驅
  陳 瀅(研究員、原廣州藝術博物院副院長)
  近代廣東是中國最早出現美術留學生的省份。當時的美術學子是到美洲(主要是美國)去的,這與那裡聚集著廣東華僑有很大的關係。從19世紀末開始,廣東先後有李鐵夫、馮鋼百、梁鑾、劉博文、趙雅庭、黃潮寬、朱炳光、梅崙昆、餘本、李秉、關金鰲、陳錫鈞、陳瑞璋、梅蘭鋆、關墨園等人,遠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學習美術。
  李鐵夫(1869-1952,廣東鶴山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到西方學習繪畫的人。馮鋼百(1884-1984,廣東新會人)於 1900年到墨西哥,1908年轉赴美國。在美國期間,馮鋼百跟從現實主義名師羅伯特·亨特學習達11年之久。馮鋼百的寫實油畫厚實、嚴謹,從其曾經入選墨西哥全國美術展會的《洗衣女》、《工匠》,以及在美國創作的《馬夫》、《漂泊者》等油畫中可見一斑。馮鋼百在國外的肖像畫,有相當部分是以華僑為對象的,他以渾厚的筆力,畫出了中國人的氣質和性格,表達了東方人的情感。
  餘本(1905-1995,廣東台山人)於1918年到加拿大,1925年考入加拿大威尼柏美術學校,跟從寫實主義畫家費士佐路學習。1929年轉到多倫多的安德里奧藝術學院深造,在加拿大“七人畫派”的著名畫家麥當努、彼蒂和莊士頓的指導下習畫。餘本在校成績優異,多次獲獎。他在加拿大創作的《拉琴者》(又名《奏出人間的辛酸》)、《月琴》和《希望》三幅油畫入選安德里奧省繪畫協會展覽。《拉琴者》還入選在渥太華舉辦的“加拿大全國美術展覽”和TORONTO世界博覽會。
  ……
  早期到美洲學習的廣東畫人,其學習的環境是上乘的:20世紀初美、加美術的現實主義氛圍,以及他們師從的世界知名藝術家,給予他們深刻的影響。而就個人氣質而言,他們大多具有純藝術家的寧靜心態,於是出現了李鐵夫、馮鋼百、餘本這些中國油畫史上出類拔萃的寫實大家。
  在20世紀前期,廣東到歐洲(主要是法國)學習美術的人數也不少。歐洲是油畫的誕生地,而法國從18世紀後期開始就是世界美術的中心,對藝術青年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當時從廣東去歐洲學習美術的有林風眠、李金髮、陳宏、陳角楓、司徒槐、司徒喬、胡善餘、謝天濟、符羅飛、鄭可、李慰慈等,由美洲轉去歐洲學習美術的廣東人則有關金鰲、陳錫鈞。
  1918年,林風眠(1900-1991,廣東梅縣人)到法國。此後,到法國學習的有司徒喬(1902-1958,廣東開平人)、胡善餘(1909-?廣東開平人),以及到意大利的符羅飛(1896-1971,海南[時屬廣東]文昌人)亦是廣東美術學子中的佼佼者。司徒喬以巴黎豐富的博物館與畫家工作室為課堂,胡善餘與符羅飛則在美術院校接受嚴格的訓練。胡善餘的油畫《自畫像》與《靜物》入選法國1934年的春季沙龍;符羅飛的三幅油畫入選1935年的威尼斯國際藝術賽會,併為該會收藏。同年還出版了《符羅飛油畫集》。符羅飛被意大利人稱為是“罕見的心靈畫家”。
  ……
  從19世紀末開始、延續了半個世紀的中國留學生熱潮造就了廣東現代最早的一批優秀油畫家。這些遠涉重洋的嶺南學子,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美術的第一步。在歐風美雨的熏陶下,他們都以超越中國傳統繪畫為價值取向,分別接受當時歐美各國不同的繪畫藝術。他們以其熱誠、勤奮和才華,背負起異彩紛呈的“他山之石”返回祖國。
  作品欣賞
  點評人:許以冠(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廣州美院教師)
  《未完成的老人像》
  點評:在李鐵夫的所有油畫作品中,這是頗為特別的一幅。不僅作品處於未完成的狀態,而且作品強烈的技法語言也與其他的作品不同。畫面突出的特點是筆觸的運用。畫家如同雕塑家般,為了抓住對形體的強烈感覺,快速地塑造形象。留在畫面的筆觸既像是粘附在結構之上的泥巴痕跡,又像是刀劈斧砍,畫中人物像一尊未完成的雕塑。另一特點則是對色彩的運用。光源和環境的色彩、頭部不同部位的色彩傾向被強調,但色彩的過渡和傾向又恰到好處地統一在畫面的色調節奏之中。用極其概括的筆觸表現對形體的精準理解和“形色一體”的表現方法,正體現了李鐵夫折中風格的審美追求。
  《黑髮少女》
  點評:李鐵夫這幅作品完全聚焦於少女憂郁的臉龐,通過邊線的虛實變化和轉折關係,表現臉部與空間的關係,這種處理方法不僅需要良好的造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主觀性才能做到。全畫中無一個細節的刻畫,形象卻具體而又飽滿。畫家把形體不斷簡約,在形體的渾圓立體與空間的表現上極為到位。整張畫的深紫色調極富精神內涵。這種色調以及人物的沉靜姿態也令我們聯想到美國畫家惠斯勒的畫面。作品體現了西班牙繪畫大師委拉斯貴支對他的影響。
  作品創作於1924年,這說明在回國前李鐵夫的繪畫已經達到很高的造詣。這幅技巧成熟含蓄的作品,代表了他在美國時期創作的最高標桿。
  《魚尾》
  點評:李鐵夫對魚類題材的興趣可以追溯自切斯對他的影響。李鐵夫的魚類題材作品展現了畫家純熟的油畫技巧和獨特的表現方式。作品平實、含蓄,不炫技,可以看出畫家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魚尾》應該是李鐵夫晚年的油畫作品。畫家晚年的作品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採用薄畫法,一是註重“書寫”方式在油畫表現中的運用。該作品中,觀者似乎能夠感受到颳了鱗的魚皮順滑、魚肉緊致的質感,聞到切開的魚肉腥味。作品在油畫技巧上雖然沒有早年的豐沛和犀利,卻多了一份返璞歸真的睿智,使油畫作品具有了“中國式”的氣象。
  《畫家馮鋼百》
  點評:1930年李鐵夫回國,《畫家馮鋼百》創作於1934年,作品與國外時的創作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作品一改過去的謹慎,表現了對象的強烈感覺,對結構的瞭然於胸,表現游刃有餘,用色上沒有早年學院式幽暗的做法,更具有印象派的特點,同時,巧妙地把人物結構在光影下形成的色彩層次通過書寫的筆調表現出來,一氣呵成,大大加強畫面的表現力。在油畫語言表現方面是中國寫實油畫的一個高峰。
  《二次革命失敗蔡烈士銳霆就義時寫實》
  點評:創作於1946年,是李鐵夫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中開闊的背景猶如寂靜的海灣,革命烈士巨大的身軀橫亘在大地之上。作者充分表現了烈士的特征,手上的手銬和跌落的禮帽等細節點明屠殺主題。李鐵夫以報章上的黑白照片作為參考,整體的冷色調以及對比色的運用烘托出畫面陰沉的氣氛,西裝和禮帽組成的大塊黑色、暗紅色的血跡與泛黃的面容傳達出強烈的視覺效果。“書寫性”用筆使整個畫面具有如同寫生般的靈動和整體的韻味。該作品是能夠反映李鐵夫“革命和藝術”相結合的唯一主題創作;也是中國油畫創作歷史中最早的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的作品之一。
  專題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李 培
  (專題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他是美術史上一座獨立的方尖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35jov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